烈日炎炎擋不住青春腳步,泥土芬芳浸潤著實踐初心。贛江源溯源蓮鄉先鋒隊的隊員們與當地農戶并肩穿梭在蓮田桃林間采摘白蓮、剝殼去芯、分揀黃桃,奏響了一曲青春助農的動人樂章,也讓贛江源村充滿了夏日的活力與希望。
蓮田“白珍珠”:指尖流轉的豐收喜悅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贛江源村的“聚寶盆”百畝蓮田已熱鬧起來,實踐隊員們跟著贛江源村黨支部書記賴貴平一起采摘蓮子。“采蓮蓬要選外殼呈青褐色、蓮子鼓脹的,這樣的蓮子才夠成熟”,賴貴平一邊示范,一邊叮囑隊員們小心荷葉邊緣的細刺。
賴書記手把手傳授技巧,隊員們心領神會,穿梭在蓮田間,手指輕巧地折斷蓮蓬柄,竹籃里很快就裝滿了沉甸甸的蓮蓬。“原來采蓮蓬看著簡單,實際要彎腰弓背一整天,真是辛苦。”隊長曾琪說道。

正午時分,隊員們開始對剛采摘的蓮蓬進行粗加工。剝殼、去膜、捅芯,三道工序環環相扣,隊員們圍坐在一起,指尖翻飛間,一顆顆潔白圓潤的蓮子逐漸堆滿竹筐,翠蓬成垛,雪粒似的蓮子在竹篾盤里蹦跳,像把整片荷塘的夏天都拆進了掌心。


據了解石城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造就了石城白蓮的獨有品質,顆大粒圓、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潤、微甘而鮮的風味,且蛋白質含量比同類產品更高,深受消費者青睞,產品暢銷海內外。因此白蓮產業成為贛江源村的傳統支柱產業,每年可為村民帶來可觀收入,實踐隊的加入有效緩解了夏日農忙的用工壓力。
桃林“黃金果”:酸甜里的鄉村商機

與清晨蓮田的清新不同,位于村后山頭的贛州裕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黃桃基地果香濃郁。這片120畝的黃桃產業園位于海拔500-900米的紅壤區,黃桃掛滿枝頭,金黃帶暈,口感脆爽。種植大戶蔣大華向隊員們介紹起黃桃分揀的要領:“分揀按果形、色澤和硬度分級,一級果供電商和超市,二級果做罐頭或果醬”。隊員們圍站在一起,仔細對照標準進行挑揀,先看果形是否周正,再查果皮有無斑點碰傷,又用指腹輕按測硬度,將符合要求的一級果放進筐子里,稍遜的二級果則歸入另一批,動作雖生澀卻格外認真。

隨后在與蔣大華的交談中,隊員們了解到濃郁的果香背后是精細的管理,“春季驚蟄后精準用藥防蟲保果,結合剪枝、抹芽預留次年結果母枝,疏果控制負載量(每枝1-3個)保障品質;夏季套袋隔絕污染,按物候期(7月10-20日)采收銷售;秋后通過割草、清園維持園地生態;冬季修剪調整樹體結構,配合含多效唑的冬肥調控生長;形成一套兼顧生長調控與果實管理的技術體系”。
同時蔣大華也指出基地存在山區地形導致運輸成本高,且黃桃成熟快、采摘不及易爛在地里等現實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隊員們發揮園藝專業優勢,建議可以利用課堂里學到的“產地簡易預冷”的方法減少 10% 左右爛損降低運輸成本,同時利用無人機或手機拍照,把果園按成熟先后分色塊標記制作“成熟熱力圖”提高采摘效率,有效地將課堂所學理論用于助農實踐。
青春助農:在實踐中讀懂鄉村

此次贛江源村產業調研,實踐隊以雙手添勞力,以雙眼察實情,在田間地頭讀懂了鄉村振興的深意。隊員們紛紛表示,“以前感覺鄉村振興是宏大的國家戰略,這次親身體驗才明白每一份收獲都離不開辛勤付出,每一項產業發展都需要科學規劃。”
夕陽西下,隊員們帶著滿身泥土與疲憊返程,臉上卻洋溢著充實的笑容,蓮田的清香、黃桃的甘甜,混著汗水的味道,成為這個夏日最深刻的記憶。接下來,贛江源溯源蓮鄉先鋒隊將繼續扎根贛江源村,用所學所長服務鄉村振興,讓青春之花在基層沃土上絢麗綻放。
(撰稿:李鋒、黃宇婧、鐘俊林; 圖文編輯:任磊; 責任編輯:溫春燕; 初審:巫健; 復審:李琪; 主審:曾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