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肺復蘇的口訣遇上擂茶缽的轉動聲,當應急救護的模擬場景撞進客家老手藝的煙火氣,一場別開生面的社區(qū)活動于7月12日正式拉開帷幕。當日,贛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青穗薪傳實踐隊走進經(jīng)開區(qū)湖邊鎮(zhèn)金榜路社區(qū),開展“強國有我 青春有為”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暨2025年“萬名大學生進千站”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行動?;顒游松鐓^(qū)內20余組家庭熱情參與,大家在互動中不僅掌握了實用的急救知識,更親身感受到了鮮活的非遺傳統(tǒng)文化魅力。

急救賦能:以專業(yè)技能筑牢民生安全網(wǎng)
“按壓深度五厘米,頻率保持每分鐘百次”,來自健康養(yǎng)老專業(yè)的隊員用精準指令拆解心肺復蘇要領。這場十分鐘的“生命課堂”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通過口訣記憶、情景模擬、實操演練三維聯(lián)動,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等關鍵急救技能變得易學可用。從65歲的楊阿姨到5歲的小朋友,居民們在隊員手把手指導下完成從“旁觀者”到“施救者”的轉變。“這不僅是技能傳授,更是青年群體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踐行。”社區(qū)工作人員的評價,點出活動背后的民生意義——大學生以專業(yè)學識為筆,在社區(qū)治理的畫卷上添繪出“安全防護”的重要一筆。

擂茶傳脈:用指尖溫度激活非遺生命力
“擂杵碾的是茶料,續(xù)的是千年文脈,擂茶是咱們贛南客家的寶貝,傳承著先輩們的生活智慧”,來自旅游管理專業(yè)的隊員娓娓道來,讓非遺傳承有了具象表達。孩子們踮腳握住擂杵的瞬間,便與客家先輩的生活智慧完成了一次跨時空對話。研磨、注水、品飲的過程里,客家飲食文化的基因悄然流動。6歲的豆豆喝著親手制作的擂茶說道:“爺爺愛喝的茶,原來藏著這么多故事呀!”這聲童言恰好印證了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真諦——當古老的非遺技藝走進孩童的日常體驗,當祖輩的生活智慧化作掌心的溫度與舌尖的香氣,文化的傳承便有了最生動的模樣。家長們全程記錄孩子的實踐瞬間,在社交媒體分享“原來非遺離我們這么近”的感悟,形成二次傳播效應。這種“體驗式傳承”打破了非遺保護的刻板模式,讓客家擂茶從文化符號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生活方式,彰顯出青年一代活化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智慧。

作為青穗薪傳實踐隊2025年暑期“萬名大學生進千站”系列活動的“揭幕之作”,本場活動以實用技能與非遺文化為紐帶,搭建起社區(qū)與校園互動的平臺。通過急救知識的傳授,傳遞守護生命的溫情;借助非遺擂茶體驗,夯實文化傳承的根基。此次活動不僅讓社區(qū)居民在互動體驗中收獲了技能與文化的雙重成長,更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寫下了鮮活注腳,也為非遺傳承與社區(qū)服務的深度融合注入了青春動能。青穗薪傳實踐隊隊長表示,團隊將堅守“傳知識、承文化”的初心,以青年之力賡續(xù)千年文明薪火,未來將持續(xù)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讓實用技能與非遺文化真正“活”在社區(qū)、“熱”在人心。
(撰稿:肖倩、蘭虹;圖文編輯:任磊;責任編輯:溫春燕;初審:鐘睿;復審:李琪;主審:曾衛(wèi)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