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引領廣大青年學子走出校園、深入基層,7月1日至7日,現代農林工程學院“食安興農”青年實踐隊赴贛縣五云鎮開展了以“食安興農,逐夢五云”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從產業調研、科技賦能、文化創新、志愿服務等多元維度出發,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了青春活力與專業智慧。
產業調研探路徑,把握發展新機遇
實踐隊深入五云鎮,通過實地走訪蔬菜基地、茶油工坊等核心產業陣地,與當地村支書、產業負責人進行深度對話并開展鄉村振興產業專題座談會,全面了解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優勢及面臨的挑戰。據調研,五云鎮依托山水稟賦與農業資源,以蔬菜產業為龍頭,茶油產業為重點,精妙探索“文化+農業”融合新路,成功打造了一條產業興旺、農民富裕的特色發展路徑,成為贛州市鄉村振興的閃亮名片。

但目前產業發展也遇到諸多問題,如勞動力短缺、品牌效應不足、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針對目前產業面臨的挑戰,實踐隊隊員們積極地展開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如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為企業培養優秀的人才,并邀請專業老師定期提供幫扶指導,實現產教融合;開展茶油產業市場調研,收集消費者對茶油的需求與反饋,為工坊改進產品提供依據,進而制定品牌推廣方案;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力量,推廣宣傳當地特色農產品,吸引更多人關注農業并投身鄉村產業發展之中等。實踐隊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青春的方案,為當地產業蓬勃發展注入了青春的力量。

科技賦能食品安全,守護鄉村“菜籃子”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五云鎮作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蔬菜產業種植規模龐大,是粵港澳大灣區和贛州中心城區的重要“菜籃子”。實踐隊學子深入五云鎮田間地頭,以專業實踐行動賦能食品安全治理,為“菜籃子” 基地注入新時代青年動能。

在蔬菜大棚與農戶菜地間,學子們利用便攜式農殘快檢試紙,對十余種蔬菜進行了抽檢,用科技手段為生鮮農產品筑牢第一道安全屏障。隊員們還與蔬菜基地工作人員深入交流,詳細了解蔬菜種植過程、農藥使用情況,并提出了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的建議,以減少農藥使用,提升蔬菜品質。同時,他們提出了建立“質量安全檔案”溯源系統的構想,旨在通過掃碼查看食品安全檢測報告和種植過程,增強消費者信心,促進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加強當地農產品的宣傳,提升當地蔬菜品牌知名度,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實踐隊隊員們深入田間,了解冬瓜、西瓜等農產品的特性與種植技術,協助農戶采摘、搬運瓜果,體驗農事艱辛,并以鏡頭為筆、以田野為幕,通過拍攝創意宣傳視頻的方式,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青春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為了普及去農殘方法和食品安全知識,隊員們手持自制的食品安全宣傳冊,深入田間地頭、村民家中,將農殘防控、食品安全等專業知識轉化為農戶聽得懂的“田間語言”,從源頭夯實產業發展基石。活動期間,實踐隊共計發放宣傳冊百余份,通過情景模擬、有獎問答等互動形式,讓食品安全知識“活”了起來。

創新非遺飲食文化,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實踐隊不僅關注食品安全,還深入挖掘當地非遺飲食文化,探索其與現代飲食的融合創新之路。隊員們走進茶油工坊,了解茶油來歷及制作工藝,在實踐點參與糍粑和擂茶的制作,親身體驗傳統技藝的魅力,并運用專業知識分析非遺飲食文化的現代價值,提出了“茶油特色餐飲”、“擂茶功能性飲品”、“擂茶預制茶包”、“糍粑低糖配方”等創新思路,旨在將傳統美食與現代健康理念相結合,拓寬市場銷售渠道,提升產品附加值。這些創新思路不僅為當地鄉村產業賦能提供了新方案,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青春服務志愿行,關愛行動傳真情
實踐隊還了解到當地留守兒童與孤寡老人情況,并以行動踐行擔當,走進鄉村開展關愛志愿服務,為他們送去溫情。在夏譚村童心港灣里,隊員們化身“食安小老師”,通過科普講座、互動問答,向孩子們傳遞飲食安全知識,引導樹立正確飲食觀念。還通過與孩子們一同制作食物粘土,讓健康的飲食理念深入人心。在五云鎮敬老院中,隊員們親手制作水餃,與孤寡老人溫情互動,共同哼唱經典紅歌,歡聲笑語回蕩在敬老院的每一個角落。

實踐隊以志愿服務為橋,將青春熱忱注入鄉村肌理。這份跨越代際的關懷,既是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當代詮釋,更彰顯了青年扎根鄉土、守護民生的赤子之心,為鄉村振興添注了最動人的溫度。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現代農林工程學院“食安興農”青年實踐隊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將專業所長融入鄉村實踐的擔當—— 以科技為筆勾勒食安藍圖,以傳播為翼拓寬發展路徑,為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信任體系、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青春樣本。他們用腳步丈量田野,用青春踐行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為鄉村振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撰稿:張紅潔、朱蓓蕾、鐘雅婷;圖文編輯:任磊;責任編輯:溫春燕;初審:巫健;復審:李琪;主審:曾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