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江西省“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要求,近日,贛州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師生赴安遠縣,開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教學暨暑期“三下鄉”活動。這場以“師生同臺”為特色的思政課創新實踐,通過“課堂講授+實踐體驗”的模式,讓學生在東江源頭的綠水青山間,深刻感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內涵。
課堂“搬”進生態現場 師生共探“兩山”密碼
課程伊始,思政教師劉苑冬以一首關于東江的歌曲片段導入,引出東江與香港的深厚淵源,介紹了“兩山”理念的提出背景及重要意義,并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何而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何關系”“如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三個方面展開教學,結合安遠縣60年守護東江源的生動實踐,展開沉浸式探討。
在“兩山”理念由來環節,學生結合安遠生態保護案例,分享對“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理解。教師則引導學生從理論溯源入手,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華傳統生態智慧、中國共產黨生態治理思想等維度,系統闡釋“兩山”理念的理論淵源與實踐脈絡。

課堂之外,師生們沿著東江源頭開展了為期5天的實踐教育教學,將“師生同臺”延伸到生態現場。在東江源文化館、安遠秀禾堂民宿、咀下村等實踐點,學生化身“思政小助手”,現場講述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安遠故事”。學生陳國慶帶領大家了解了東江源水對于香港的重要性,以及安遠人民為守護東江水做出的努力。“中國好人”護林員龔隆壽46年如一日的堅守,政府創新生態保護執法體制等舉措,讓東江源頭水質始終保持優良,同時安遠也憑借優越生態發展生態旅游業,實現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贏。學生盧楊華則通過講述安遠為保護東江源,放棄豐富礦產資源開采、關停污染企業等事例,展現了安遠人民“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堅定決心。學生蕭羅平則介紹了咀下村是如何依托三百山生態優勢,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增長,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論。

實踐錨定“知行合一” 生態課堂扎根大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師生同臺”課創新采用“理論課堂+實地實踐”方式,將5天的安遠行程轉化為生動的“生態實踐課”。在三百山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基地,師生們循著東江水溯源,實地考察生態保護成果,參與垃圾清理;在東生圍,大家學習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化身“東江源頭環保志愿者”開展護綠行動;在咀下村,指導老師帶領學生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與手工制作,將生態保護理念傳遞給鄉村孩童;在符山村,師生們參與新文明實踐活動,化身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生態文明理念的小使者。
此次活動涵蓋生態考察、文化研習、志愿服務等多類實踐,師生們既探訪了三百山生態保護基金會的運作模式,也見證了咀下村“庭院經濟”“景長制”的創新實踐,更在垃圾清理、環保宣傳等行動中,將“生態保護者”的身份從認知轉化為行動。

創新思政育人模式青春力量賦能生態建設
“把思政課開設在綠水青山間,讓師生在同臺探討、同做實踐中深化認知,這是我們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一次有益嘗試。”參與活動的指導老師鄒宇風表示。此次“師生同臺”課,打破了傳統思政課的空間邊界與角色定式,學生從“聽課者”變為“講述者”“實踐者”,教師則從“主講人”轉為“引導者”“同行者”,通過“理論闡釋—案例解讀—實踐體驗—反思升華”的閉環設計,讓思政教育更具親和力與感染力。
此次“大思政課” 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改革項目實踐,以“師生同臺”為載體,將安遠縣的生態實踐轉化為思政教育的鮮活素材,不僅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兩山”理念的時代內涵,更激發了青年一代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正如師生們在總結中所說:“生態保護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像安遠人守護東江水那樣,用堅守與行動,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中國大地的底色。”

(撰稿:劉苑冬;圖文編輯:任磊;責任編輯:溫春燕;初審:劉丹;復審:李琪;主審:曾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