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贛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藝心逐夢隊”前往贛州市龍南市開展了為期八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專業所長助力鄉村振興。
隊員們在當地積極開展實踐,通過文化挖掘、藝術創作、產業賦能、志愿服務等多樣形式,將專業知識融入鄉村發展實踐,在扎根鄉土中感悟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團隊圍繞紅色文化挖掘、產業設計賦能、非遺傳承創新三個方向展開實踐。隊員們深入“大壩游擊隊隊部舊址”等紅色地標與村落,收集紅色故事與民俗案例,為文創設計積累素材;針對鷹嘴桃產業與景區發展,完成標識設計、廣告腳本創作及墻繪繪制,并開展助農直播推廣農產品;同時為留守老人拍攝肖像,組織留守兒童體驗非遺扎染,用藝術傳遞溫暖。
實踐期間,隊員們走訪革命舊址、種植基地與脫貧戶家中,深入掌握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產業發展現狀及民生情況,為精準服務筑牢基礎。八天時間里,團隊完成10版特色標識設計、2面主題墻繪創作、1部農產品宣傳片攝制,并形成《龍南市鄉村文化IP開發報告》。
領隊學生肖萬凱說:“這次‘三下鄉’實踐讓我收獲滿滿,真正體會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深入鄉村,我們真切看到了紅土地上的發展新貌,村民們勤勞質樸的品質和對家鄉的熱愛,深深感染了每一個人。在與老匠人交流客家織帶技藝、和種植戶探討鷹嘴桃產業時,我感受到了他們身上那份堅守與創新的勁頭,這正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力量。希望我們用專業所長完成的設計和創作,能為龍南的鄉村發展添磚加瓦,讓更多人看到這里的紅色故事與鄉土之美。”
從課堂到田野,從設計圖紙到鄉村實景,藝術設計學院師生以實踐為筆、以鄉土為紙,在江西省鄉村振興畫卷中添上青春注腳。“藝心逐夢隊”以實際行動架起了藝術與鄉村的橋梁,既深化了師生對基層的認知,也為鄉村振興貢獻了智慧力量,更彰顯了青年學子扎根大地、服務社會的使命擔當。
(撰稿:劉佩鑫;攝影:俞程超、朱依芩;圖文編輯:任磊;責任編輯:溫春燕;初審:林洪斌;復審:李琪;主審:曾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