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至7月26日,一支來自贛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贛江源溯源蓮鄉先鋒隊走進石城縣贛江源鎮贛江源村,圍繞“生態保護、特色產業、紅色文化”三大主題開展調研實踐。隊員們用腳步丈量這片贛江源頭的土地,在綠水青山間感受生態魅力,在田間地頭觸摸產業脈搏,在紅色舊址中讀懂鄉村振興的深層密碼。

守好“源頭活水”,生態底色愈發鮮亮

贛江源村,作為贛江源頭所在地,其生態保護意義重大,關乎著千里贛江流域的生態安全命脈。隊員們初到這里,便迅速聚焦“生態優先”理念,主動與贛江源村黨支部書記賴貴平、文明實踐站實踐員賴志賓深入交流。在交流中,隊員們詳細探尋當地生態保護機制,從日常的環境巡查,到水源地的特殊防護舉措,再到村民生態意識培育,事無巨細地了解,力求掌握生態保護工作的全貌。

為了更直觀、深入地了解生態現狀,隊員們跟隨賴志賓沿著蜿蜒的溪流走訪。一路上,兩岸草木蔥蘢,像是大自然為溪流編織的綠色帷幕,溪水清澈見底,水底的鵝卵石清晰可見,陽光灑落,溪水泛起粼粼波光,宛如靈動的銀絲帶。隊員們沿著溪流,實地調研水質保護情況,查看植被養護成效,還深入了解生態補償政策落實細節。每到一處,都認真記錄“禁漁禁伐”政策如何守護生態平衡,“垃圾分類”舉措怎樣從源頭減少污染,這些長效措施的實施成效,都被隊員們一一收錄,成為生態保護工作的珍貴素材。

不僅如此,隊員們還積極行動起來,在村里開展生態環保宣傳活動。隊員們通過發放精心制作的手冊,向村民普及生態保護知識,手冊里有通俗易懂的文字,還有生動形象的插畫,講解為什么要保護贛江源頭生態,以及村民日常可以踐行的環保小事。同時,組織小學生環保課堂,隊員們變身老師,用趣味故事、互動實驗,給孩子們講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讓“愛護家鄉山水”的種子在幼小的心靈里扎根。通過這些形式,隊員們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傳遞到村民心中,號召大家共同守護贛江源頭的碧水青山。
捧牢“金果銀蓮”,特色產業結出致富果

走進贛江源村的田間地頭,盛夏的氣息里彌漫著清甜。百畝白蓮田如綠毯鋪展,飽滿的蓮蓬亭亭玉立;黃桃種植基地中,套著保護袋的果實掛滿枝頭,預示著豐收的喜悅。這“一蓮一桃”正是村里的特色支柱產業。

在百畝白蓮田中,隊員們挽起褲腳,賴書記邊示范采蓮技巧,邊講村里白蓮產業發展的情況,從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近五年白蓮的產量與銷量逐步提升,相比往年預計增產5%-10%,已經形成白蓮產業鏈——上游:種植合作社提供種苗、技術。中游:加工以初級為主(脫殼、烘干),下游:通過批發市場、電商銷售,文旅結合(如荷花節)逐步興起”。從種植到銷售規劃,話語里滿是對這片土地的熱忱。隊員們聽著、干著,手上動作雖生澀,卻把助農的決心,深深種進了這方孕育希望的蓮田。

在黃桃基地里,種植大戶蔣大華向隊員們詳細介紹黃桃種植知識,當地氣候、土質適宜黃桃生長,種植面積達百余畝,黃桃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黃金果”。同時,他指出基地因山區地形運輸成本高,黃桃成熟快易爛。隊員們借此機會發揮園藝專業優勢,用“產地簡易預冷”減10%左右爛損、繪制“成熟熱力圖”提采摘效率,將課堂理論用于助農實踐,以青春助農,在實踐中讀懂鄉村。
激活“新舊記憶”,紅色畫卷繪出幸福感

隊員們的腳步穿梭于贛江源村的田間地頭與煙火日常,在觸摸鄉土溫度中激活“新舊記憶”,以紅色傳承與民生關懷為筆,繪就滿溢幸福感的鄉村圖景。

走訪群眾時,村退休干部范章洲翻開歲月篇章,將共大禮堂的歷史文化緩緩道來。從往昔崢嶸歲月里的集體記憶,到今朝鄉村振興的愿景展望,他以親歷者的身份,把土地密碼、時光褶皺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敘事,讓沉睡于方志與傳說中的文化符號,在對話里重煥生命力,字里行間飽含對青年學子的期許與桑梓深情。

在距村三公里的秋溪整編舊址,隊員們聆聽跨越時空的紅色足音。1934年,紅五軍團在此整編,留下“聽黨指揮、團結奮進”的精神財富。如今,修繕后的舊址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超萬人次。講解員笑談:“村里串起紅色資源與鄉村旅游,開發‘重走紅軍路’徒步路線,村民開起農家樂,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民生關懷同樣細膩入微。隊員們走訪村民李奶奶家時,留意到部分家長因農事繁忙,難兼顧孩子陪伴與安全。于是,“童心港灣”在共大禮堂一角啟幕,成為孩子的歡樂天地。考慮到鄉村安全知識普及需求,隊員們精心籌備安全講座,從辨別變質食材、講解農藥殘留危害,到普及防水放電要點,用通俗語言為孩子與村民筑牢安全防線。課后,一碗碗溫熱的蓮子銀耳羹送到老人手中,暖胃更暖心。在“童心港灣”,彩色粘土捏出鮮活荷塘,紅色童謠唱出信仰力量,“你畫我猜”“數字競猜”等趣味游戲,讓知識與歡樂并行,安全意識融入成長軌跡。
蓮桃飄香紅韻濃,幸福圖景正鋪展

如今的贛江源村,青山疊翠守護源頭,溪泉清澈倒映藍天。蓮田里,飽滿的蓮蓬亭亭玉立;桃林中,四溢的果香沁人心脾;共大禮堂內,歡快的歌聲陣陣傳出;秋溪整編舊址旁,游客紛紛駐足聆聽歷史。村民的日子,既有生態饋贈的“綠色甜頭”,又有紅色傳承的“溫暖心意”。贛江源的“綠”,是發展的底色——超90%的森林覆蓋率,常年Ⅱ類以上的優質水質,滋養著世間萬物;“紅”,是精神的靈魂,見證著革命初心。白蓮與黃桃,成為百姓致富的“金果果”;童心港灣,孕育著未來的“希望田野”。先鋒隊隊員們堅定表示:“我們會把幫扶持續下去,讓紅色文化一直‘甜’在村民生活里。”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隊員們扎根贛江源村,以青春之力,串起生態保護、生產發展、生活提質的脈絡,讓生產有了科技與文化雙引擎,生態守護凝聚全民共識,生活關懷浸潤煙火日常。以青春實踐繪就紅綠交融、產業興、生態美、生活甜的鄉村振興新圖景,也讓“三下鄉”的意義,在贛江源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持續生長。實踐落幕,情誼長存,先鋒隊員將把“生態為基、生產為翼、生活為核”的贛江源經驗帶回校園,化作持續關注與遠程支持的動力,讓這段紅蓮沃土的故事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持續發光,成為鄉村振興久久為功的生動樣板。
(撰稿:李鋒、黃宇婧、鐘俊林;圖文編輯:任磊;責任編輯:溫春燕;初審:巫健;復審:李琪;主審:曾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