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汽車工程學院在江西省興國縣開展的為期一周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圓滿落幕。此次活動以“追尋紅色足跡,踐行青春使命”為主題,自7月12日啟動以來,青年學子們深入鄉村,通過志愿服務、技能服務、紅色文化傳承等多種形式,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志愿服務暖人心,客運站里展風采
活動首日,實踐隊在興蓮客運站及周邊區域開展了志愿服務活動。隊員們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還通過走訪當地老人,深入了解了興國縣的革命歷史。在興蓮客運站,隊員們結識了94歲高齡的陳大爺,通過他的講述,深刻感受到了客運站對于當地村民的重要性。這座承載著幾十年風雨的客運站,不僅是興蓮鄉連接縣城的重要樞紐,更是鄉村振興的縮影。隊員們在客運站及客貨郵綜合服務站開展了環境清潔與便民服務,用實際行動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環境。

技能服務進鄉村,洗車護車惠民生
結合專業特色,實踐隊將“汽車養護課堂”搬到了鄉村洗車店。在狹窄的巷道內,隊員們熟練操作高壓水槍、擦拭車身,為當地車輛提供免費清洗服務,贏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此外,隊員們還向洗車店員工學習了車輛保養技巧,交流了行業新動態,推動了專業技能與鄉村需求的精準對接。這一活動不僅檢驗了學生的實操能力,也為鄉親們帶去了實用技術,展現了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獨特價值。

紅色文化薪火傳,青春賦能鄉村興
活動期間,實踐隊多次走進紅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通過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歷史照片,深入了解了興國籍開國將軍們的英勇事跡。此外,實踐隊還走訪了老紅軍后代,參觀了官田中紅軍兵工廠舊址和瀲江書院,通過實地調研和聆聽革命故事,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老紅軍后代展現的堅守與傳承,讓隊員們深受感動,紛紛表示要將革命精神融入專業學習,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防溺水教育筑防線,兒童安全共守護
針對立新村水庫、河流眾多的實際情況,實踐隊將防溺水安全教育作為重點任務之一。隊員們在立新村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對周邊水庫的防護設施進行了巡查,并向村民和孩子們宣傳了防溺水知識。通過生動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隊員們讓大家深刻認識到了溺水的危險性。


此外,實踐隊還在立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為孩子們舉辦了防溺水教育與心理健康主題活動,通過演示救生衣穿戴等方式,普及了“六不準”防溺水原則和應急自救技巧。

非遺文化探精髓,民族團結共前行
在興國縣期間,實踐隊還深入探索了當地的非遺文化。隊員們走進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了解了興國魚絲、“四星望月”等非遺背后的故事,聆聽了興國山歌,觀摩了端戲表演。通過親身體驗和互動交流,隊員們深深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并立志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者。此外,實踐隊還走訪了少數民族聚居區,與各族群眾親切交流,共同繪制了民族團結的動人畫卷。
青春足跡印鄉土,砥礪奮進再出發
一周的實踐活動轉瞬即逝,但青年學子們的足跡卻深深印在了興國縣的鄉土之上。帶隊老師劉同星在總結時表示:“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志愿服務,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同學們在勞動中錘煉品格,在奉獻中增長才干,真正踐行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返程的路上,志愿者們疲憊卻充滿笑容,他們用鏡頭記錄下了興國縣的青山綠水,也定格了青春最美的奉獻瞬間。
此次“三下鄉”活動,汽車工程學院的學子們以專業為基、以服務為媒,將課堂所學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社會實踐之力,既弘揚了革命老區的紅色精神,也彰顯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未來,學院將繼續深入交流合作,引導更多青年走進基層,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撰稿:廖怡華;圖文編輯:任磊;責任編輯:溫春燕;初審:張詩詠;復審:李琪;主審:曾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