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贛州職業技術學院“儲力前行”助農團于2025年7月1日-5日深入贛州市贛縣區儲潭鎮,以“園林+”專業視角融合科技賦能、產業調研、實踐勞作、稀土探秘,構建“三下鄉”鄉村振興多維服務體系。團隊通過政校協同、無人機航拍、田間實踐及稀土科技探秘等多元形式,將高校智力資源與鄉村發展需求深度耦合,在基層實踐中書寫青年擔當。
政校協同:構建鄉村發展智力引擎
助農團于7月1日抵達儲潭鎮時,便迅速與鎮政府對接開展高質量鄉村振興座談會,座談會上助農團首先系統介紹了“三下鄉”活動方案、目的與行程安排,提出依托團隊農業技術、生態規劃等專業優勢的“產學研用”協同方案,深度對接儲潭鎮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推動課堂理論與田間實踐深度融合,既為青年學子搭建錘煉專業技能、厚植服務擔當的實踐平臺,也為儲潭鎮農業現代化轉型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技術活水”。儲潭鎮政府領導對助農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詳細介紹了鎮域資源稟賦、產業布局及發展規劃,并就團隊關切的合作細節逐一解答,明確在資源對接、項目落地等方面提供支持,期望構建常態化“政—校—地”協同機制,形成高校智力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的合作范式。

圖為助農團與儲潭鎮干部座談合影。劉伊紅 供圖
產業調研:精準把脈鄉村發展需求
助農團以科技手段為鄉村資源調研破題,通過無人機航拍技術捕捉贛江沿岸生態脈絡與田園景觀,為農旅融合路線設計提供可視化數據支撐,同時為生態保護規劃注入科技動能。學生也借此機會,學習無人機航拍技術,為專業技術賦能。
團隊深入白澗村多類特色產業基地開展全景調研:在藍莓種植基地,結合園林設計專業知識構思節點優化方案,與技術人員探討智能化灌溉技術應用;在現代化畜牧基地,調研歐洲優質種牛養殖與本地牧草資源的融合模式;在“稻改藥田+農旅融合”的綠色農業轉型區,與駐村書記共商農業增效路徑;在三角楓生態景觀帶及江畔草地區,圍繞林下經濟開發與生態旅游策劃展開創意研討。通過專業化視角解構產業脈絡,團隊精準把握鄉村在資源開發、業態創新等方面的實際需求,為后續技術賦能奠定基礎。

圖為駐村書記在介紹村產業現狀。羅夏琴 供圖
勞動淬煉:田間地頭厚植興農情懷
助農團將實踐課堂延伸至生產一線,在白澗蘑菇基地開展草菇采摘勞作。成員們直面 35℃菇棚的高溫濕熱環境,跟隨技術專家學習溫濕度精控技術,掌握 "輕摘輕放、避免損傷培養基質" 的采摘要領。兩小時內,近百斤鮮嫩草菇在汗水中完成采收,隊員們親眼見證 "小蘑菇撬動大產業" 的鮮活圖景。
在藍莓基地修剪實踐中,團隊遵循 "通風透光、去弱留強" 的專業原則,于 40℃酷暑下為果樹疏除過密枝與徒長枝。從最初謹慎對照示范動作到熟練完成樹形優化,成員們以規范操作助力藍莓樹體養分優化,為下一輪生長周期夯實基礎。
兩場沉浸式勞動實踐中,菌香與汗水交織的菇棚、烈日下規整的果樹剪影,成為最生動的專業課堂。隊員們不僅在實操中提升修剪、采摘等專業技能,更通過躬身勞作深刻體會農業生產的精細考究,將"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承諾轉化為指尖的技藝與腳下的擔當,讓興農情懷在泥土與汗水中生根發芽。

圖為助農團學生在修剪藍莓樹枝。曾嘉偉 供圖
科技探秘:解鎖稀土賦能農業維度
團隊走進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探秘稀土資源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通過了解新型轉紅光功能薄膜、稀土LED精準補光等技術如何提升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成員們見證“科技增收”的實踐路徑;從“原液洗礦”等綠色開采工藝到稀土在設施農業中的場景落地,團隊深刻理解“小元素、大戰略”的科技興農邏輯。此次科研探秘之旅不僅拓寬了成員們的專業視野,更讓“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的理念與鄉村振興實踐形成深度聯結。

圖為助農團參觀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稀土展廳合影。羅夏琴 供圖
此次“三下鄉”活動中,“儲力前行”助農團以“專業調研—技術落地—科研賦能”的閉環模式,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需求的有機銜接。未來團隊將持續深耕儲潭鎮,以園林專業為核心,在農業技術推廣、生態景觀設計、農旅融合策劃等領域深化實踐,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可持續的青春動能。
(撰稿:羅夏琴、曾嘉偉;圖文編輯:任磊;責任編輯:溫春燕;初審:巫健;復審:李琪;主審:曾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