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贛州職業技術學院青穗薪傳實踐隊深入經開區湖邊鎮金榜路社區,以“萬名大學生進千站”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為載體,將“強國有我、青春有為”的誓言轉化為社區服務的生動實踐。他們精準對接民生需求,創新融合專業所長,以“十分鐘速學”賦能安全生活,以“沉浸體驗”活化非遺傳承,在服務社區、扎根基層的雙向奔赴中,探索出一條高校青年參與社區治理、助力文化傳承的創新路徑,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與創新活力。

精準對接:需求導向下的“十分鐘”賦能實踐
深入基層,首在知需。實踐隊前期通過細致調研,精準捕捉到社區居民在安全防護、健康應急技能普及方面的迫切需求。回應民生關切,他們化繁為簡,創新推出“十分鐘生命課堂”系列,實現應急技能的“即刻上手”與“觸手可及”。
急救技能即刻上手:在“十分鐘生命課堂”上,健康養老專業隊員聚焦急救技能,以“按壓深度五厘米,頻率每分鐘百次”等精準指令拆解心肺復蘇要領,結合口訣記憶、情景模擬與實操演練,使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變得清晰易用。居民在手把手指導下迅速掌握要點,從“旁觀者”躍升為潛在的“施救者”,這不僅是一次技能傳授,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青年行動中的具象化踐行。

安全知識趣味扎根:隊員們針對兒童群體開設防溺水與消防安全課,創新構建“知識科普+手勢舞教學+手抄報創作+實操模擬”趣味鏈。用生動警示案例講解防溺水與消防要點,借手勢舞強化“遠離危險水域”“火災逃生技巧”等核心知識,引導孩子們用畫筆繪就安全意識,并通過滅火器“提拔握壓”四步實操親身體驗。十分鐘內,“學安防、辨風險、善應對”的安全意識深植童心。這體現了青年智慧在公共安全教育模式創新上的探索。

應急技巧觸手可及:聚焦居民關注的日常應急需求,如燙傷處理、外傷包扎等,隊員們詳解燙傷“沖、脫、泡、蓋、送”步驟、用藥要點及外傷包扎技巧。教學現場,孩子們踴躍協助演示,居民在模擬實操中快速掌握,發出“這些技巧關鍵時刻真管用”的感慨。這印證了知識普及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對于提升社區韌性、構建安全共同體的關鍵作用。
創新活化:沉浸體驗中的非遺“青春解法”
面對非遺傳承存在“認知斷層”“吸引力不足”的普遍挑戰,實踐隊基于前期問卷調研,摒棄說教,以“沉浸體驗”為核心策略,為古老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探索非遺傳承的“青春解法”。
客家擂茶茶香傳韻:實踐隊引導孩子們沉浸式體驗擂茶制作全流程。一句“擂杵轉呀轉,碾出的是茶香,續上的是老祖宗的智慧”的生動講解,瞬間拉近古今距離。孩子們踮腳擂茶的瞬間,是與客家先輩的跨時空對話。研磨、注水、品飲,客家飲食文化基因在體驗中悄然流淌。孩童“原來爺爺愛喝的茶里藏著這么多故事”的感悟和家長“非遺離我們這么近”的社交媒體分享,生動詮釋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真諦。這種體驗式傳承,讓客家擂茶從靜態符號變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是青年活化傳統文化、連接生活場景的創新實踐。

趣傳篆刻方寸承心:為讓非遺篆刻藝術走進兒童世界,實踐隊創新打造“安全版”篆刻體驗課——以海綿紙替代石材,用壓痕筆替換刻刀,讓這項古老技藝變身孩子們能駕馭的趣味活動。“小小篆刻家”屏息凝神刻畫“平安”與吉祥紋樣。隊員在指導運筆力度時巧妙引導:“篆刻講究‘鐵筆銀鉤’,就像做人要挺直腰桿。”這實現了技藝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深度融合,使篆刻課堂超越了單純的技能學習,成為厚植文化自信、涵養匠人精神的生動載體。

手作溫情巧解民需:實踐隊細心捕捉居民健康需求,在查閱資料多方請教后,創新設計艾草護頸枕手作活動。活動現場艾香氤氳,親子搭檔默契協作,將溫經通絡的艾草仔細裝入枕套。指尖的溫度與草本的芬芳在協作中交融,制成的不僅是一件實用好物,更是一份承載關懷的健康禮物。參與制作的阿姨笑著說:“以前只知艾草能驅蚊,沒想到做枕頭這么好,自己孩子親手做的,睡起來都覺得格外香。”這種基于需求響應、融合傳統技藝與健康關懷的沉浸式手作,精準實踐了“傳藝亦傳情”的服務理念。

雙向滋養:青春之花在基層沃土綻放
實踐的深入,催生情感的共鳴。社區舞蹈隊的阿姨們得知隊員們的非遺舞蹈背景,熱情相邀共跳贛南采茶戲。采茶調里老少同轉扇子花,碎步輕挪間戲韻流轉。這一刻,文化傳承具象流淌——孩童掌心的擂茶文脈、少年指尖的篆刻匠心、老少共舞的采茶戲韻,非遺的接力棒在真摯互動中自然傳遞。這自發的文化共融,是實踐成果最動人的注腳。
青穗薪傳實踐隊金榜路之行,是一次扎根基層的青春實踐,更是一場雙向滋養的文明對話。青年學子以專業所學和創新思維,將“十分鐘速學”的實用技能注入社區安全網,用“沉浸體驗”的創新模式點燃非遺傳承薪火。他們精準回應民生關切,有效激活文化基因,在服務中深化了對國情社情的認知,錘煉了實踐能力,更在社區的熱烈反響與自發互動中,真切體會到服務社會、貢獻青春的價值。這不僅是高校實踐育人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的積極探索,更是新時代青年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讓青春在基層實踐中絢麗綻放的生動詮釋。從贛職課堂到社區深處,他們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實干書寫擔當,有力奏響了“強國有我、青春有為”的時代強音。
(撰稿:肖倩、蘭虹;圖文編輯:任磊;責任編輯:溫春燕;初審:鐘睿;復審:李琪;主審:曾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