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學院“信工E人”團隊以“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團隊足跡遍布贛州市5個區縣的19個種植基地,跨越廣東、江西兩省跋涉超1000公里,完成了從田間調研到都市取經、再到技術反哺的閉環實踐,用專業力量為贛南農業現代化注入青春動能。

深耕贛南大地:摸清智慧農業“痛點清單”
團隊首站聚焦贛南特色農業產區,分赴信豐縣、大余縣、章貢區、經開區、南康區等地,對16個果園(含臍橙、藍莓主產區)和3個油茶種植園開展地毯式調研。隊員們一路深入研究,記錄土壤墑情、灌溉系統運行數據,通過“一對一訪談+設備實操觀察”的方式,詳細梳理出三大核心問題:滴灌頭因水質問題頻繁堵塞導致灌溉效率下降30%以上;80%果農反映現有智慧農業設備操作界面復雜,需反復培訓才能勉強使用;山區果園因網絡信號不穩定,導致智能監測數據傳輸延遲。
調研期間,團隊累計拍攝技術視頻25段,記錄設備故障現場與操作難點;收集各類智慧農業設備參數手冊47份,建立起涵蓋灌溉、監測、溫控等類別的數據庫,為后續技術攻關奠定基礎。

奔赴灣區取經:搭建技術對接“資源橋梁”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團隊迅速啟動“技術尋方”行動,前往廣州、深圳走訪全國領先的智慧農業設備生產廠家。在廣州一翔農業技術有限公司,隊員們重點學習了抗堵塞滴灌系統的濾網設計原理;在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簡化操作界面的人機工程學設計與研發團隊深入研討;針對山地信號問題,深圳覽拓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Mesh自組網技術可實現設備間無縫接力通信,在無基站覆蓋區域仍能保持穩定連接。

技術反哺實踐:打造問題解決“閉環鏈條”
帶著前沿技術方案,團隊重返贛南果園開展“靶向治療”。在贛州市章貢區沙石鎮圣源農業臍橙基地,針對當地長期困擾果農的滴灌管頭易堵塞問題展開改進測試。依據前期調研數據與專家建議,精心挑選了三款不同類型的滴灌管頭進行對比測試,力求找到最適配圣源農業臍橙基地的解決方案。團隊參考專家建議結合果農反映的智慧操作系統過于復雜問題,潛心在實驗室進行操作系統界面優化和改良。

愛心科普并行:播撒鄉村振興“希望種子”
在南康區橫市鎮,團隊不僅完成智慧藍莓果園的深度調研,更面向28名留守兒童開展“智慧農業小課堂”。通過搭建微型灌溉模型、演示傳感器工作原理、組織虛擬智慧果園體驗等活動,讓孩子們直觀感受科技對農業的改變。活動結束后,橫市鎮政府發來表揚信,稱贊團隊“既帶來了技術方案,更播下了科學種子”。

此外,團隊通過3場直播分享實踐成果,累計吸引超100次轉發、超1000人次觀看、獲10000+點贊,讓更多人關注贛南智慧農業發展。
從田間地頭的問題收集到都市企業的技術取經,再到實驗室的創新研發與鄉村的成果落地,“信工E人”團隊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閉環”。這場跨越千里的實踐,不僅是信息工程學子專業能力的實戰檢驗,更是當代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寫照。未來,團隊將持續跟進技術落地效果,讓智慧之花在贛南鄉村持續綻放。
(撰稿:劉康興、曾心、陳璐、彭麗芳、鄭周亮;圖文編輯:任磊;責任編輯:溫春燕;初審:王明瑞;復審:李琪;主審:曾衛平)